汉口路151号斑斓的七色釉面砖,如天际彩虹一般,都是不可多得的浪漫

2022-08-22 514

谈到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业内人士总会朗朗上口地联想到

谈到现代主义建筑理念,业内人士总会朗朗上口地联想到——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大胆创造适应于工业化社会要求的崭新建筑。

坐落于汉口路151号的原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楼正具备了这种代表性的特点,对于该建筑在外墙材料上的选择,建筑师从最初图纸上已惯常用的泰山砖,到实施时改为上海首例的褐色釉面陶土方砖,其大胆创新的理念彰显了对现代主义建筑的细节和质感追求,而修缮后的七色釉面砖外立面更是以一种时光洗礼后的新生状态呈现于眼前。

我们若要将建筑师的理念转换为建筑实体,此过程倒也颇有一番风味,而对于建筑实体的修旧如故则更是一趟艰辛而幸福的旅程。

原浙江第一商业银行大楼位于上海历史悠久的外滩金融圈内,建筑坐东朝西、最高八层,作为上海市优秀历史保护建筑矗立至今已70年有余,建筑于1948年11月开始工程建设,期间因各种原因延至1951年9月正式竣工。经岁月洗礼,上海久事置业在2018年启动建筑外立面修缮计划,当年5月集团公司正式接手此任。

进场踏勘时已逢夏季,上海闷热的亚热带季风性气候使我们的老工匠汗流浃背,而站在汉口路与江西中路的街角仰望大楼时,似乎迎面袭来了一股雨过天晴的清爽之感,盎然的气息来自于眼前这因窑变而呈现丰富色彩的釉面陶土砖。
令人感到惋惜的是不少砖面早已陈旧破损,它们不规则地排列于建筑外立面的二层至八层之间;除此之外,老工匠还注意到位于汉口路主入口处的立面为竖向线条处理,两侧立面以连续遮阳板形成水平线条构图,一楼和一楼夹层外立面使用了白色花岗岩敷面,建筑整体隐隐散发出规律中蕴含变化的特点,只是因岁月而显得疲惫。

踏勘的结果即刻使我们的老工匠总结出了一系列问题:墙面裂缝、结构构件脱落、钢筋锈蚀以及墙体植物衍生等。其中最严重的当属釉面陶土砖的损坏,日晒雨淋的侵蚀导致砖面及其本身多处空鼓、脱落,远远看去仿似昔日精致面容经岁月蹉跎失了几分韵色,如此这般谁人不怜,老工匠们即刻雷厉风行地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对此修缮行动展开部署。

三更灯火五更行,正是工匠开炉时。为保证修旧如故的品质,辗转数番我们终于将目标锁定于广东佛山的一家陶土砖厂,迎着烈日从上海赶往佛山进行实地考察。暑气熏蒸也无法抵挡工匠之心,从原材料制备、制作坯体至成品焙烧,老工匠持着一颗精益求精的匠心,全程把控着釉面陶土砖的制作过程,前后总共烧制了12种颜色作为样品供专家挑选,历时两个月后,经过历保中心专家与业主的共同鉴定,从中选定了7种颜色的釉面陶土砖,作为建筑的新装,加工成批运往上海。

在老工匠的指导下,修缮人员使用小铁锤轻轻敲击面砖以及红外线检测,确定空鼓范围,凿除空鼓部位的面砖,打磨修补基层。外墙的非结构裂缝及基层空鼓部位,采用环氧灌浆补强与锚栓结合加固(每平方米注浆孔直径6毫米\12孔、低压注浆环氧树脂),砖缝之间植入6毫米不锈钢销以加强砖面与主体的拉结(每平方米13个),最后将7种不同颜色的釉面陶土砖,以随机不规律的排列组合形式镶嵌于建筑外立面,当最后一块釉面陶土砖嵌上去的那一刻,一切又仿佛鲜活起来。

此外,针对其余外立面满足承载力和正常使用要求的构件,仅做保护性加固以及防火处理。将外露部位的结构构件的锈蚀清除干净,然后用水泥砂浆粉刷压实。对于墙体植物的衍生,采用生物溶液清洗,防止植物再生及青苔。对墙面设备安装及广告标语等赘加物进行全面拆除清理。如此慢工细活后,各种弊病都在老工匠的引领下逐渐迎刃而解。至此,建筑再现昔日韵彩,老工匠推了推鼻梁上那副徐志摩式的圆形小框眼镜,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浙一大楼是上海城市文化基因之一的代表作品,在2022年“中国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落幕之际,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出版了一本名为《海上华章:近代中国建筑师在上海》的专著,其中就提到了这栋华盖建筑事务所设计的浙一大楼,在建筑师看来,大楼传承上海文化记忆、弘扬海派文化精神、表现现代主义建筑经典。而在修缮老工匠的眼中,她的修复完毕似如同釉面陶土砖在天际划过的一道圆弧,窑变呈现出了斑斓的七色彩虹。